由《走向共和》再评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前两天写了篇关于《走向共和》的人物评价,大概评价了下慈禧、袁世凯和李鸿章(历史剧《走向共和》人物评价:慈禧、袁世凯及李鸿章)。今天重读了下,感觉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有些不够全面。纵观《走向共和》全剧,论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我还是最喜欢王冰老师塑造的李鸿章。再联想到之前读过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更感觉李鸿章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一、来自“政敌”的评价:时势造就的“英雄”
梁启超与李鸿章曾经是政治上的死敌,当康有为、梁启超创办强学会时,梁启超还以李鸿章卖国贼的身份,将李鸿章拒之于强学会的门外,他们代表的其实是晚清两大政治集团的尖锐对立。但梁启超却为曾经的“政敌”做传,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从这个角度上看,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更多的是以一个客观的角度,以一个公平心的角度来写的。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晚清时期的影响实在是太重要了,几乎每一件事都有李鸿章的参与,所以想要真正了解晚清的历史,就不得不先去了解李鸿章这个人,这也是梁启超为李鸿章立传的初衷。
其实,整个《李鸿章传》下来,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核心评价我觉得集中在下面两句话:
第一,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第二,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什么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英雄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时势的英雄,另一种是时势造就的英雄。李鸿章是晚清战乱、变革时期历史造就的英雄,李鸿章顺应历史的潮流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李鸿章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但是他终究无法改变那个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李鸿章就属于这种英雄。
而另外一句中的“敬”、“惜”、“悲”与“才”、“识”、“遇”,我觉得才是对李中堂比较贴切的评价。
二、“才”之大方让人“敬”
如果李鸿章是一个庸人的话,他绝不可能做到可呼风唤雨的位置。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其才之大是不容置疑的。
创办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都可以看做是他他杰出才能的表现。
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设立,正式拉开了洋务运动序幕,主持洋务最久的官员,就是李鸿章。李鸿章任南洋通商大臣时收购了虹口机铁厂,造枪炮,并成立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后来由于国库紧张,李鸿章在办的工厂深感经费不足,便打起了“自强”“求富”的旗号,转而向矿山、铁路、工业、邮政等方面着手。1870年,他办起了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并且还和外国轮船进行竞争。他紧接着办起矿务局、织布局、金矿、电报局等,可以说,洋务运动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开辟了条件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李鸿章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但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的心血也付之东流。
李鸿章确实是个“实干家”。李鸿章去世后,慈禧曾向庆亲王奕昕说道:“李鸿章的能干是你想象不到的!”由此可见,“吾敬李鸿章之才”确实是个中肯的评价。
三、“识”不足方让人“惜”
1843年,李鸿章初入仕途,入京应试时作诗: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可见当时就有建功立业,兴国安邦之抱负,心潮澎湃,豪情壮志,直抒胸臆!
但终其一生,李鸿章都是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员,虽然李鸿章一生都提倡富国、强兵,他的一生也都在将此付诸于实践,但由于李鸿章自身利益及局限性,导致李鸿章也做了很多的错事、做了很多的糊涂事。
李鸿章虽然有才,但是他始终无法从传统的封建文化中走出来,不能给中国带来惊天巨变洋人是用他们先进的制度打开了中国大门,而清政府还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做出改变。而这点当时的日本就做得很好,他们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但是他们敢大胆接受外来先进制度。
李鸿章虽然一生都在致力于“洋务运动”,但终归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是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只是引进了西方器物,没有学习他们的制度,所以甲午海战败给了清政府眼中的番邦小国日本。他搞洋务,并不是要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是意在给病入膏肓的封建残骸打强心针。此外,尽管在他的言行中充满了明显的抵御外侮思想,但对于外国资本主义是存在幻想的。他不但承认它们侵略中国的现状,而且还试图得到它们的帮助。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李鸿章的“见识不足”。但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看的那么远呢?
四、“遇”不幸方让人“悲”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没人比李鸿章的个人经历更能代表中国在19世纪遭遇的挫折和尝试摆脱挫折的努力了。
李鸿章自己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战乱的时代,李鸿章作为一个守成者去改革与动摇自身集团的利益,这本身就是不可能、也不会成功的,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加上李鸿章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李鸿章最后的失败。所以,李鸿章的“悲”源自于时代的悲剧。
李鸿章临终曾作诗曰: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的无奈与沧桑。
梁启超曾写道:“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李鸿章曾在正史中往往被冠以“卖国贼”的帽子,但翻开一部晚清史,轻重工业创办,矿山开采,铁路建设,电报、航运的发展,留学生的派遣,各类学校的创办,海军创建,陆军编练,外交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拔高一个好人,也不贬低一个坏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善待先人,毕竟我们也终将会成为历史,成为先人。
《走向共和》:怎么看待别人的评价与看法,治愈“讨好型人格”
《走向共和》中,比九五之尊还厉害的慈禧太后时不时对她的臣子们耳提面命,变换着角度敲打。
说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明里暗里告诉他们:“我什么都知道,你们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我可以把你捧起来,也可以随时致你于死地,你只有对我感恩戴德,忠诚不二,才会有好日子过。否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别怪我不客气。”
慈禧的这种做法,和她的臣子们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关系。
无论是清流领袖翁同龢,还是干练能臣李鸿章,或者是胆小装怂的亲王,甚至连光绪帝也不例外。
她需要用这样的提点时时刻刻保持对臣子们的绝对控制,让他们不敢有任何不臣之想。
这种对他人的评价、看法、批判如果遇到李鸿章这样内心强大的人,压根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李鸿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是什么人,用不着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所有的非议、指责、评价他只当是耳旁风,就算是慈禧太后的话,他也只是想办法消除她的疑虑,让她更加支持自己,以便达成自己的目标罢了。
而如果遇到那个光绪的亲爹亲王,就完全不一样了,亲王在慈禧这样的“提点”下战战兢兢,以至于最后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时当场闭气,回去没两天就气绝身亡。
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对人竟会有这样的杀伤力!
真的是亲王不忠诚吗?未必见得。只有李鸿章明白,他人的评价只不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罢了,他们并不代表真理,有些人本身就是心胸狭隘,有些人则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推卸自己的责任罢了。他们的评价,并不代表真正的自己,所以面对朝议汹汹,他淡然处之;面对弹劾,也心知肚明只不过是政敌的手段罢了;面对慈禧的褒贬,也没有心惊胆战、惴惴不安。
其中最精彩的当属户部尚书阎敬铭。
慈禧想要动用户部银两修圆明园,问几个股肱大臣的意见:
“阎敬铭,你怎么不说话?”
“话好说,事不好做。”
“这就是说,你阎敬铭还是要坚持将修园子的工程停了?”
“不是臣阎敬铭要停,是银子要停。”
“好,好,你顶的好啊!我就不信死了张屠户,要吃连毛猪。你给我滚!”
“臣有罪,太后可将臣罢黜问刑,不可叫滚,辱及朝廷制度!”
“我就说了,你给我滚……”
“臣不滚!臣自会走!”
说罢,毅然离去!
要知道,阎敬铭面对的可是当时“唯一正确”的人慈禧太后。
在所有人心目中,“老佛爷”的褒奖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肯定,“老佛爷”的指责应该就是上天的指责了吧?有什么比忤逆慈禧太后还要严重的否定呢?何况还威胁到他的身家性命。
可阎敬铭不管这些,甚至光绪皇帝和帝师翁同龢都已经顺从了慈禧,现场最为人微言轻的阎敬铭依然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凛然拒绝慈禧修圆明园,并在慈禧大骂滚时凛然以对,铮铮风骨跃然眼前。
相信他被罢官后,会遭遇一些人的嘲笑和讥讽,面临艰难的处境。然而他的内心肯定是坦然的、无憾的,因为他有自己的风骨,他忠诚于自己的风骨和原则。
历史给他的评价是:清廉耿介 。耿介的意思是:正直,不同于流俗。
还需要那么关注别人的脸色、在意别人的评价吗?
在《讨好型人格》一书中,对讨好型人格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认同感来自外部,关注点在自身缺点上;把别人摆在首位,给予别人的期望而行事;害怕和有意避开冲突和竞争;极度敏感,能敏锐洞察他人的需求……
我们设想,如果我们遇到的是《走向共和》中的慈禧,真的按照慈禧想要的样子来做,那不就成了李莲英那样的人了吗?
所以,别人怎么期待并不重要,别人怎么评价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期待自己。
面对别人的反应和评价,先别急着否定自己,先看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然后再决定更加肯定自己,还是吸纳别人的看法改进自己。
按照自己期待的样子去做,才会始终言行如一,君子坦荡荡。
挣脱“别人的眼光”这套紧身衣,让身心得到自由舒展,活出真正的自己,自己的风骨。
别人的脸色不重要,你的想法才重要。
相关问答
《走向共和》为什么评价那么高?
庆王爷的女婿,安徽巡抚恩铭对徐锡麟说的:立宪也好,守旧也好,本质上都是政治斗争,是权力。权力斗争中,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一旦出手,你的一招一式都要有章...对...
如何评价《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形象?
《走向共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历史电视剧,个人感觉电视剧中对李鸿章的刻画比较客观,根据我对李鸿章的了解电视剧中对他的描述很是符合历史事实。毫无疑问在现...
《走向共和》为什么评价那么高?这部电视剧值得看吗?
[《走向共和》观后感(一)]《走向共和》观后感直到前天,我终于把《走向共和》(以下简称《走》)这部电视剧看完了,《走向共和》观后感(一)。看完之后,...[《...
走向共和:张謇跟康有为同时赶考,为何张謇说康已经名扬天下了?
史课本中的康有为,前半生是先进思想的代表。后半生才腐化堕落,逆时代而行,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中国人还有个习惯,就是名人的成长历程肯定与其他人不同,比...可...
赵立新的代表作有哪些?
影视云分享12小时前·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持有者影视领域创作者赵立新,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和全苏国立电影大学(莫斯科电影学院),曾担...
怎样学习中国近代史?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5)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1949-1976)中央文献出...时期的变...
怎样看待最近几年大陆的电视剧?
这几年国家强盛,娱乐事业蓬勃发展,不止有大制作,也有小制作网剧,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当然也有烂片,所谓参差不齐!优秀作品有《走向共和》,《大明...这几...
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不要把字面意思理解的太狭窄,电影里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是很丰富全面的。其实本义是指人只要掌握了最高技术技能,干什么事无往不利,这是必杀技。电影中的李鸿...
如何评价清末民初的奇人杨度?
1915年,袁世凯准备更改国体、行使帝制的时候,天津《广智报》发表了一篇讽刺洪宪皇帝的漫画——《走狗图》。坐在正中间的袁世凯头戴冕旒、身披滚龙袍,垂...众...
如何评论甲午战争?
数甲午战败,非一人之罪。国必自辱而后人辱之,我们这个国家已经风雨飘摇内乱不断外敌环绕,只能说这一张把中国的原型给打出来了。具体的其他的可以去看一些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