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字大不同,品三国,看三国名人如何尽忠?
【小司马原创文章】
《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忠义之士,他们以其独特的尽忠方式,阐释了忠的含义,为世人所称道。
年逾九旬,仍称魏臣说起司马孚,许多人都不了解,但一提起司马懿,大家都会说这个人知道。司马孚就是司马懿的三弟。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司马懿那是个城府极深、富有野心的人,但今天这里所讲的司马孚却与司马懿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司马孚性格温厚谦让,为人处事谨慎,很少与人发生争执。他聪明好学,遍读经书,其为人与才华曾得到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等魏国五代领导人的欣赏。因而司马孚对曹魏政权有着特殊感情。司马氏几次发动的宫廷政变,司马孚都没有参与谋划,他的这一行为深得许多人的褒赞。魏帝曹髦被司马昭一伙杀死在宫门时,不少官员慑于司马昭的淫威,都不敢前去,惟有司马孚前去理论要严惩弑君之人并提议厚葬曹髦。265年,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司马孚前去拜辞,他拉着曹奂的手,声泪俱下,许多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272年4月3日,司马孚去世,享年93岁。他临终遗言:"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司马孚可算是司马家族中的另类,至死之时仍以魏臣自居,可见其对曹魏政权之忠,故而司马孚为历代名人所赞,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有言:如向雄、司马孚者,皆松柏也。可敬,可敬。
司马孚剧照
吕布手下谁最忠心?读三国时,内心里总有一个小小的遗憾,高顺要是投降曹操多好。曹操手下的降将可不少,如张郃、高览、张辽、徐晃等。凭借高顺的英勇与胆识,他是有能力在曹操那里立足的。说不定在那里也会取得和张辽、徐晃一样的功绩。可一意忠心于吕布的高顺,却拒绝投降曹操。
高顺忠于吕布的表现主要有几点:1、高顺忠于吕布,时常劝谏吕布要做一名好领导。但吕布左耳进右耳出,对高顺的劝谏不以为然。高顺对此却并没有抱怨。2、高顺不被吕布所重用,甚至被夺了兵权,可高顺对于吕布仍没有一点恨意。3、吕布被俘,曾想屈膝投降,但高顺从不言降,以致于惹恼曹操,被曹操所斩。
高顺缘何忠心吕布?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1、吕布之勇,高览心悦诚服。2、高览个人性格的原因。王粲在其著作《英雄记》中有言: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由此可见,高览是个正直、公私分明的人。跟定一个人,便不想再择主,高览这一点上不似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终被后人所耻。高顺愚忠,引人深思,为后人所叹。
英姿飒爽的高顺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刘备创业伊始,真可谓一穷二白,缺兵少将不说,就连赖以生存保命的地盘都没有。刘备在与其他诸侯作战的过程中,屡战屡败,但他并没有气馁,依旧斗志昂扬。袁术曾骂刘备:"汝乃织席编履之夫!"但刘备听后一笑,并不介意。由于刘备没有创业所需的根据地,他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在此期间,刘备并没有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其实,以刘备的才能在上述几个诸侯帐下谋个显官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刘备并没有那样做,他始终忘不掉自己的创业梦想。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忘初衷,也亦为忠。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安身立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忠;刘备借兵公孙瓒,北海救孔融是忠;刘玄德三顾茅庐,不惧风雪誓请诸葛亮是忠;刘备不顾生死,携民渡江是忠;刘备审时度势,进位汉中王是忠;刘备白帝城托孤与诸葛孔明亦为忠。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先主刘备创立蜀汉政权的不二法宝。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要在困难挫折面前不准逃避,要审时度势,敢于迎上。刘备就是我们大家要学习的榜样。
胸怀大志的刘备
曹操最信得过的人史学家陈寿对许褚有评:"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生活中的许褚也确实是这样的人,因而曹操把他当作自己的贴身保镖。许褚干起工作来尽心尽责。
有一天,驻守在外的大将曹仁要去见曹操,适逢曹操还未从他的住处出来。曹仁借此机会把许褚叫到身边说,兄弟,多日不见,你又吃胖了,跟哥去那间屋聊会!许褚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回复说魏王马上就要出来了,随即又站到原位。曹仁的鼻子都气歪了,心里嘀咕,你牛什么牛,看我以后怎么给你小鞋穿!后来,有人对许褚说,人家曹仁可是宗室重臣,人家屈尊跟你说话,是抬举你。许褚严肃地说,曹仁虽是宗室重臣,可他却是镇守外藩之将,而我却是负责内部守备的内臣。如有什么要说的话,可以当面说,没有必要躲到一间屋里去谈。
曹操的确没有看走眼,许褚是他值得信赖的人。许褚不与曹仁私聊,一心一意为曹操的安全着想,也是一种的忠的表现。这种忠是对于工作的高度负责,不徇私情,令人肃然起敬。
不苟言笑的许褚
由此看来,司马孚年逾九旬,仍称魏臣,是忠于国家的表现;誓死不降曹操、死也要追随吕布的高顺,是忠于君主的表现;先主刘备矢志不渝,一心匡扶汉室,是忠于自己信仰的表现;许褚不计个人得失、尽职尽责,全力保护魏主,是忠于职守的表现。他们四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尽忠。尽忠乃立世之本,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一刻也不能离开忠字。
尽忠劝谏的三种策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2428读大约12分钟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六《申鉴》。臣子尽忠有三种策略:第一是预防,第二是补救,第三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能设法避免,称为“防”;刚刚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既定事实而能直言指正,称为“戒”。预防为上策,补救为次等,告诫是下策。
臣子尽忠心向君主劝谏的时候有三种策略:“一日防”,一是预防,错误还没有造成,就懂得劝谏、制止,这就可能把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二曰救”,事情刚刚开始萌芽、刚刚发生,赶紧补救;“三曰戒”,已经造成错误,再拿这件事来引以为戒,提醒君王。
“先其未然,谓之防”,防患于未然,被称为“防”;“发而进谏,谓之救”,事情发生了,但刚刚萌芽,就赶紧劝谏,被称为“救”;“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问题已经产生,并造成了消极影响,再拿这件事情来批评、提醒、警戒,被称为“戒”。“防”是上策,“救”是中策,“戒”是下策。
《群书治要·桓子新论》中记载,淳于髡来到邻居家,看到邻居家灶台上的烟囱建得非常直,而柴火就堆在灶台的旁边。于是,他就提醒邻居,这样恐怕会引起火灾,并建议邻居把烟囱做得弯曲一些,将柴火搬到远离灶台的地方。但是邻居没有听从。
后来邻居家果然发生了火灾,烧到旁边堆放的柴火,房屋也烧着了。邻居们都赶来救火。火被扑灭之后,邻居家的人便开始杀羊摆酒,犒劳这些帮助他们救火的人。火灾发生之后,邻居也懂得要把烟囱做得弯曲一些,把柴火也搬离了灶台。但是,邻居仍然不肯请淳于髡来饮酒吃饭。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讥讽他“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智慧,便分不清孰轻孰重,到底应该感恩谁,还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叹。后面接着说,“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一般的人都忽略了做事的根本。本应以预防为主,让火灾根本就不会发生,而不是等火灾发生之后再去救火,火灾造成的损失已经无可补救。但是人们往往看重的是问题出现以后的处理,反而觉得这些帮助救火的人特别有功。这就是看事情目光比较肤浅,看到的都是眼前之利。所以,家里着火的这个人分不清事情的本末。
“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难道只有曲突徙薪可以消除灾害吗?这个道理可以延伸到方方面面,譬如治国、治病都是如此。“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良医(上等的医生)应该是医未病,而不是医已病,病还没有形成,就注重预防。真正圣明的君主,也应该是从根本上杜绝动乱。动乱的形成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人心还没有偏颇的时候,就把他教育好、导归正途,哪里还可能产生后面的动乱?所以,后世往往忽略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都觉得祸患形成,带兵去平乱的将军功劳最大。那些事先就已经提出要防微杜渐的、有智慧的臣子却没有受到奖赏。这就叫“谋臣稀赏,斗士常荣”。
“犹彼人殆失事之重轻”,现在人看待问题,都看不清楚本末轻重。“察淳于髡之预言,可以无不通”,通过淳于髡这个例子,可以举一反三。各行各业处理任何问题,都要能够做到防微杜渐,这才是处理事情更高明、更节省成本的做法。“此见微之类也”,这是能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里讲到“良医医其未发”,真正好的医生都是治未病,不治已病。《群书治要》中记载着关于扁鹊的一个故事。魏文侯听说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一次把他请来,向他请教道:“寡人听说你有两个兄弟,也是医生。那么你们三兄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
扁鹊回答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在病人的病隐伏未发的时候,就能够给以对治,这个人就不可能得什么大病,但是他的名声出不了病人这一家,只有病人的一家人知道他医术高明。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等病人的病有小小的征兆的时候,就给以对治,这个人也不会得什么大病,他的名声却出不了病人所居住的这一条街。我是三个兄弟中医术最差的,我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诸侯国。因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不得不采取一些大的手段,钳开他的血脉,给他针灸,再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把他从死亡线上救回来。大家都非常佩服我,认为我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复生,所以我的医术最差,名声却最高。”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之一就有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但是一般人看得不够深远,误以为中医没有西医更高明,中国的管理方式不如西方的管理方式更有效率。实际上,中国古人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古人为什么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为什么在治国的时候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原因也就在这里。《大戴礼记》中提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把人都教好了,使人根本就不去犯罪,这比等人犯罪之后再通过法律给以惩罚要好得多。
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的成康盛世时,“囹圄空虚,刑措不用”。监狱都空了,根本没有犯罪的人。他们依靠什么方法达到这样的治理境界?依靠的就是伦理道德教育,使几十年里都没有死刑犯。此外,历史上还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
古人讲“刑期于无刑”,设计刑罚的目的,并不是用刑罚去处罚人,而是希望达到没有必要使用刑罚的结果。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我当司法官员去审理诉讼时,和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什么不同,也是根据双方诉讼的实情,公平地加以审判。但是我与一般的法官不同之处,就是一定要让人们不起争讼。为什么能使人不起争讼?那就是要避免孔子所说的“不教而杀谓之虐”。首先要让人明了伦理、道德的道理,人人都受圣贤教诲,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不愿意、也不敢去犯错,社会才真正和谐。
《淮南子》中写道,孔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是靠教育成就的。所以,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就看我们有没有去教育、会不会教育。
相关问答
尽忠是什么意思,是死的还是活的,活的人可以说尽忠吗?
做对主子忠心的事就称为尽忠,活的死的都行,比如说为主子挡了一枪没死,也算尽忠,死了就更算尽忠了。做对主子忠心的事就称为尽忠,活的死的都行,比如说为主子挡...
尽忠的意思是什么啊?请解释下!
[最佳回答]尽忠的解释:①竭尽忠诚:~报国。②指竭尽忠诚而牺牲生命:为国~。
“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含义及出处_作业帮
[最佳回答]原文为“臣之於君也,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凡所白於上者,不可泄於外而伐诸人,善则归君,过则归己.”意思是:臣属对于君上,拜见时要忠诚尽...
在前尽忠?
奶奶1974年春辞世,当年我正服兵役,在军营收到家里的加急电报,等打了探亲报告,再批下来,回到家,奶奶已经下葬。放下行李,直奔坟地,三跪九叩算是尽了一份孝...
【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作业帮
[最佳回答]进入(办公场所)就勤勤恳恳地恪尽职守;出了(办公场所)就虚心谦恭地反省自己在办事和做人方面的失误
在前尽忠成语解释?
在前尽忠,汉语组词,拼音是zàiqiánjìnzhōng,意思是从前竭尽忠诚。“尽忠”意思是竭尽忠诚而牺牲生命,常和“报国”搭配。“尽忠”出自《北史·颜之仪...
精忠和尽忠的区别?
精忠从字义理解,应该是指身心无二,一心一意忠诚报效祖国。如南宋初期,岳母谆谆教导岳飞精忠报国,并以背刻字告诫。尽忠的意思就是尽一切可能忠心,言行举止无...
入则勤勤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勤勉尽责,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外面要谦虚谨慎,时刻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是一种儒家的处世哲学,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
2077尽忠丸怎么获得?
2077的尽忠丸获得方法:主线任务虎口拔牙,击败小田后获得。爪磨的获取方式:支线任务千人千面,虎爪帮老大的房间获得。2077的尽忠丸获得方法:主线任务虎口拔牙...
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朝廷)拜见(君王)时要忠诚尽职,离开时要谦虚谨慎反省。参见元代张养浩《为政忠告》:臣之於君也,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凡所白於上...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