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良妃:“昙花一现”式的受宠与一生无法改变的卑贱地位
康熙朝晚年,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出空前激烈的“九子夺嫡”大戏。而这一段历史,也不断被搬上荧屏,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的剧情蓝本。
在这些以“九子夺嫡”为背景的清宫剧中,皇子之间的尔虞我诈、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场景,自然是剧情的核心与焦点。与此同时,康熙的一众后妃、也就是这些皇子的母亲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明争暗斗,扶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参与皇位争夺,她们之间也上演的一出出功于心计的“宫斗”场面,也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九子夺嫡”中,八阿哥胤禩作为其中的主角,是夺位的重要参与者与继位的热门人选,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而他的生母良妃卫氏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剧情演绎,也让人们对于她的故事颇为好奇。
然而历史上良妃卫氏,她的经历并不是真的如影视剧中所演绎的那样传奇,她与康熙之间的感情也并非和谐恩爱。她的受宠仅仅是“昙花一下”,一生寂落才是她真实的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在后宫中的地位是非常的低微。
看过清宫剧的朋友,对于“辛者库”这个词并不陌生,这是后宫之中所有人极为惶恐和忌惮的地方,一旦进入辛者库就意味着要承担宫中最为卑贱以及最为辛苦的差事,受到宫中其他人的排挤与欺凌,这是无疑是对其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
实际上,“辛者库”,最初的意思是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是包衣的一种,同为皇族宗室以及满洲贵族的“奴仆”。
按照著名清史研究专家杜家骥先生的考证,被划入“辛者库”籍的,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在入关之前,“辛者库”的成员多为具有一定手艺的汉族俘虏和仆役,亦或是归降时由于家族、部落人数较少不被编入满洲八旗下的佐领管辖,进而被编入到辛者库之中。在清朝入关之后,特别是康雍时期,“辛者库”主要用以接收犯了罪官员及其亲属,这其中绝大部分为满洲官员,而这些满洲官员里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都是因为贪污、侵吞和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的原因而被降入辛者库的罪籍之中。
由此可见,“辛者库”的构成还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并不能只用“罪籍”或者“贱籍”一概而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记载,良妃卫氏祖姓觉禅氏,皇太极时期归降并被分配到了正黄旗下成为包衣,世代担任膳房总领之职,而良妃卫氏的生父阿布鼐正是担任着这样一个正五品内管领的职务。至于其家族为何入籍“辛者库”,各种观点都有,一说是由于卫氏祖上家族人员稀少,又属于手艺人,故被安排到辛者库进行统一的管理,也有说是其祖上在康熙朝初年因经济犯罪被降入了辛者库的罪籍之中。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良妃卫氏是察哈尔亲王阿布鼐之后。这个阿布鼐是林丹汗的遗腹子,林丹汗败亡青海打草滩后,他的母亲,即林丹汗的囊囊大福晋娜木钟率部归降了后金,皇太极重新迎娶了娜木钟并将其封为了麟趾宫贵妃,这便是后来的懿靖大贵妃。同时,皇太极将自己的女儿马喀塔公主嫁给了林丹汗的继承人额哲,额哲去世后,作为额哲的弟弟,阿布鼐重新迎娶了玛卡塔公主,并袭承了察哈尔亲王的爵位,后因复恩失礼被康熙废黜,卫氏家族作为其后人也就此被降到了辛者库的罪籍之中。相对来说,关于良妃卫氏的出身一般还是沿用前一种说法。
当然,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卫氏的卑贱辛者库出身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也对她及她的儿子胤禩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卫氏是康熙的宠妃?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卫氏通过选秀入宫,成为宫女,但是其地位并不高,做的也只是简单地粗活和重活,属于地位比较低的宫女。
然而,卫氏自身的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燕北老人的《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有记载:
“(良妃卫氏)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且体有异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气。”
这样的描述固然有些夸张,但是仅凭一介出身非常卑贱的普通宫女身份,就能够得到康熙皇帝的宠幸,甚至还为康熙皇帝诞育了一位皇子,足可见卫氏的容貌确实出众。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阿哥胤禩出生,这是卫氏一生之中最为骄傲和幸福的时刻,然而,这也是她人生中的难得得宠,而这份得宠却也是“昙花一现”。
在此之后,从康熙对其各个方面的表现和态度来看,良妃卫氏在康熙心中的“存在感”确实非常的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是就是良妃卫氏册封的时间上。
这里我们用康熙皇帝“惠宜德荣”四妃和良妃卫氏做一个比较。
惠妃那拉氏,首次生育皇子是在康熙九年(1670年),其被册封为惠嫔的时间为康熙十六年(1677年),间隔七年。
宜妃郭络罗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还未诞育皇子的她直接被封为了宜嫔。
德妃乌雅氏,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了雍正,在第二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封为了德嫔,间隔一年。
荣妃马佳氏,首次生育皇子的时间比较早,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她也是第一个为康熙诞育皇子的后妃,她被册封为荣嫔的时间同惠妃和宜妃一样,都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间隔十年。
而良妃卫氏,生育八阿哥胤禩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而她被册封为良嫔的时间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整整间隔了十九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此期间,她没有得到任何的册封,包括贵人、常在、答应、庶妃这样低级别的封号,她都没有得到,依旧是没名没分,只是一名普通的辛者库籍的宫女,甚至可以说在这期间卫氏是被康熙所遗忘般的存在。
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她所生下的儿子八阿哥胤禩被封为了多罗贝勒。
与他同期受封为贝勒的还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皇帝,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而胤禩则是他们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并且这个时候,胤禩已经开始协助康熙皇帝处理朝政,在朝臣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与口碑,康熙皇帝对其也是非常的喜爱和欣赏。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卫氏可以说是沾自己儿子的光,才获得了册封,有了名号和身份,在这之后又晋封为良妃,虽说地位不及“四妃”,但是终归是有了一定的升格,摆脱了此前尴尬的境遇。
前文中说的,惠妃那拉氏和荣妃马佳氏被册封为嫔的时间也距离他们首次诞育皇子的时间有着七年和十年的间隔,其中也有着早期生育的皇子存活率不高,不满周岁便早殇的情况,如果比较其诞育健康存活的成年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和三阿哥胤祉后,被封册封为嫔的时间,则间隔年份便大大减少了。
而像卫氏这样,儿子一直长到成年并且完成大婚,前后间隔近二十年才被册封的,不仅在清朝的时候,就是纵观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也是实属罕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是在为康熙皇帝诞育子女的数量上。
惠妃那拉氏一生生育了两位皇子,其中一位皇子早殇,按顺序这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另外一位成年皇子就是所有皇子中年龄最长的大阿哥胤禔。除此之外,惠妃抚养了两位皇子,其中就包括良妃卫氏所生的八阿哥胤禩,以及七阿哥胤祐。
宜妃郭络罗氏为康熙皇帝生下了三位皇子,分别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以及皇十一子胤禌。
德妃乌雅氏前后为康熙共生下了三男三女共六个孩子,包括了雍正、六阿哥胤祚、十四阿哥胤禵,以及皇七女、皇九女以及皇十二女。
荣妃马佳氏与德妃乌雅氏一样生育了六个孩子,都是为康熙诞育子女数量最多的后妃,特别是康熙皇帝的前十个儿子中,五个都为马佳氏所生,除此之外,马佳氏所生的唯一的女儿,即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女儿。
反观良妃卫氏,一生之中,除了八阿哥胤禩之外,再无其他子女。
生育子女的频率和数量,可以反应在一段时间内后妃受宠的情况,通过这也能看出康熙对于卫氏的感情,确实也无法同“四妃”相比。就连顺懿密妃王氏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当时还是庶妃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诞育子女的数量都要超过卫氏,可见卫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就是良妃的这个“良”字。
其实,皇帝对于后妃的封号,如同赠予大臣们的谥号一样,也是有等级的。
比如我们知道的,授予文官的最高级别的谥号是“文正”,接下来是“文贞”、“文成”、“文忠”等。
对于后妃来说,比较常用、级别比较高、能够体现其地位的称号中,依照惯例主要是“贵德淑贤”四字,在这之后是“庄、敬、惠、顺、康、宁”等字。
(图片来源源网络)
而良妃的“良”不仅不在这些常用的称呼后妃名号的字库中,甚至纵观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封疆王朝的历史,也没有出现一位带“良”字的后妃。而在此前的南北朝以及唐宋时期,有带“良”字的后妃等级称号,如“良人”、“良媛”、“良信”、“良侍”等,都是地位非常低的、排在末尾的后宫级别。
由此可见,康熙封其“良嫔”以及“良妃”,并不是对其宠爱的表现,甚至是对其辛者库出身身份的一种暗示和轻蔑,这样的话还能说康熙喜欢良妃卫氏么。
所以在这样看来,康熙对于良妃卫氏确实感情不深,而八阿哥胤禩的出生更像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去世后的良妃卫氏非但没有被追封,反而背上了“辛者库贱妇”的骂名。
良妃卫氏之所以会背上如此“骂名”,还是要从“九子夺嫡”中非常著名的“毙鹰事件”开始说起,而这一次,卫氏确实是“莫名躺枪”,因为在此之前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良妃卫氏就已经去世了。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皇帝带着所有成年皇子前往热河秋闱,此时正好赶上卫氏的忌日,于是八阿哥胤禩以为母守孝为由留守北京。在此期间,胤禩派人给康熙皇帝请安,并同时带上了两只海东青作为礼物。
然而,当康熙皇帝收到的时候,这两只海东青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要知道,海东青可不是普通的老鹰,在满洲人传统的萨满教义中,海东青是最高图腾般的存在,送给康熙两只奄奄待毙的海东青,无疑是在诅咒康熙皇帝其尽早的离世。至于海东青为什么会濒临将死,有人说路上照顾不周致使海东青脱水,也有人是雍正派人所为,还有说是太子胤礽的党羽不满胤禩在“两废皇太子”期间的所作所为而故意陷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不管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此时已经怒不可遏的康熙皇帝立马下令,不准胤禩为母守孝,召其迅速赶往康熙皇帝的行宫,并且当着众人面宣布: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并且大骂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良妃这次是结结实实的被自己的儿子给“坑”了一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这是康熙第二次借由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卑微的出身而大做文章,早在康熙“一废皇太子”后,众位大臣一致推举胤禩为新太子时,康熙就以此进行了反驳: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如今又一次将八阿哥胤禩的出身说事,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对胤禩送死鹰事件的极为的愤怒,另一方面,也是在发泄长久以来对于胤禩处心积虑夺取皇位的不满,同时可以看到的是,康熙皇帝两次提及,也说明他对于胤禩、对于良妃卫氏低贱的“辛者库”出身是非常在意和顾及的。
也正是这次事件,宣告了胤禩从皇位争夺战中的彻底出局,良妃卫氏及其整个家族也就此失去了最好的翻身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清朝的历史上,并不是所有出身卑贱的后妃都没有出头之日,雍正皇帝的生母乌雅氏以及嘉庆皇帝的生母魏佳氏便是“飞上枝头做凤凰”的典型代表。
先来说说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她父亲威武的官职仅仅是正五品的包衣护军参领,其职级和地位与良妃卫氏的父亲、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可以说是相差无几,两个家族的卑微程度也是不相上下。
然而,康熙对于乌雅氏的态度则与对待卫氏完全不同,前文中也说到了,论地位,贵为“四妃”之一,论子女数量,三男三女,子女最多,并且两个儿子在康熙朝一个是亲王爵位,另一个还被封为了“大将军王”,硬生生的压过了卫氏一头,整个家族也在康熙朝时期就被抬旗、抬籍,享受到了无限荣光。而在康熙去世后,更是凭借“母以子贵”,被追封为了孝恭仁皇后。
这些都是良妃卫氏所不能企及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看魏佳氏,其家族被抬出了“辛者库”籍,但仍是汉军旗包衣,出身、背景、家族地位甚至还不及卫氏。然而魏佳氏却成为了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去世之后,最得乾隆皇帝宠爱的妃子,不仅诞育了数量众多的子女,自己更是被封为了皇贵妃,统御后宫。最终,她的儿子嘉庆皇帝继位,她也被追封为了孝仪纯皇后,生前死后,都享受到了极大的殊荣,并成为了后宫“逆袭”的典范为后世所铭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观良妃卫氏,她的自身条件或许不算差,儿子胤禩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出众,然而她的发展与结局却与乌雅氏和魏佳氏大相径庭,或许除了缺少“宫斗”的谋略,少的就是一点点运气吧。
也就是这样的差距,最终不仅导致了良妃卫氏本人一生的平淡与寂寥,也间接导致了她的儿子八阿哥胤禩的人生悲剧,不得不让人再度感慨“无情最是帝王家”的残酷与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的良妃:“昙花一现”式的受宠与一生无法改变的卑贱地位
引言:
历史上的良妃:"昙花一现"式的受宠与一生无法改变的卑贱地位
盛世如你所愿,却难全凭一臂之力。宠爱如昙花般绽放,终将黯然凋零。良妃卫氏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她出身卑微,却一度沾染上皇榻之欢。可是,这短暂的宠爱无法掩盖她一生所承受的卑贱命运。她的儿子胤禩虽然一度是皇帝的宠儿,却也难逃被贬斥"辛者库贱妇所生"的命运。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故事?良妃卫氏的传奇人生,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曲折与无奈?
一、"质地甚低"的出身
康熙三十九年,卫氏获封良妃的消息在紫禁城内如细雨般飘荡。于宫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高的荣耀。可是,对于卫氏来说,这份晚来的封号却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讽刺与戏谑。
卫氏出身于满洲正黄旗辛者库觉禅氏,家世卑贱。辛者库最初指包衣下食口粮之人,后来演变成一种贱籍,囊括了满洲贵族犯罪家属及汉人俘虏等社会下层人员。卫氏的祖上正是属于犯罪家属中的一支,因为远房亲戚阿布鼐得罪康熙,一家人便被贬入辛者库。
自幼生活在罪籍之中,卫氏便备受歧视与白眼。即便她长相出众,独具异香,在满洲八旗女子中可谓是绝色佳人,依旧难以改变出身的卑贱。她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辛者库姑娘,生来就被钳制在社会的最底层。
进入宫中做宫女后,卫氏的地位并未得到多少改善。她依旧被边缘化,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计,处处遭人歧视与冷眼。上至宫女,下至太监,无不对她指指点点,倾泻无尽的羞辱与鄙夷。在当时宫廷上下对辛者库姑娘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中,卫氏的美貌与才华注定只能被视为"质地甚低"的华丽包装。
二、一朝入宫成美人
康熙二十年己亥(1681年),二月初九日清晨,紫禁城中传来了一阵哭声。乳母们迅速将消息传至御书房,康熙龙颜大喜,亲自为这新生命赐下了"胤禩"的名讳。就在这一刻,出身卑微的卫氏一跃成为了皇子之母,堪称宫中的"美人"。
此前的卫氏,不过是宫中最不起眼的一名宫女。尽管长相出众,独具异香,但她始终被视为"质地甚低"。可自从这一天起,卫氏的命运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燕北老人清宫秘史》中曾如此描述卫氏:"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且体有异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气。"这番夸张的描述虽有些言过其实,却也从侧面印证了卫氏的确是位绝世佳人。
更重要的是,她为康熙所生的这位皇子,很快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与才华。年仅十四岁,胤禩便被康熙诰命侍读,以"小小老爷"之姿分管理学馆,被誉为"皇孙中人杰"。这令卫氏在宫中的地位无形中得到极大的提升。
不过,尽管如此,康熙却未曾对卫氏有过过多的宠爱。相比之下,那位同样生育皇子的马佳氏,早在康熙六年(1667年)便被册封为荣妃;而诞下雍正的乌雅氏,则是在生育后第二年就获得了德妃的头衔。
三、昙花一现的短暂宠爱
康熙三十九年乙亥(1699年)五月,卫氏终于获封良妃。在宫中,这无疑是一份极高的荣耀。可是对于卫氏来说,这份晚来的封号却多了几分讽刺的意味。
作为皇子之母,卫氏的确早就应该获得体面的封号。可是从她入宫做宫女,到诞下胤禩那一年,康熙却未曾对她有过半点宠爱的意思。直到三十九年,胤禩已年过而立之年,康熙才懒懒散散地赐了她一个"良妃"的头衔。
其实早在胤禩出生不久,宫中便有风言风语传出卫氏将要获得封号。不过最终却只是一纸空文,令人啼笑皆非。原因或许在于卫氏出身太低微,地位太过卑贱,以至于连封个"妃"都显得有些勉强。
良妃这个封号,听起来看似不错,却暗藏着一个讽刺的寓意——"良"的本义指"良善""高贵",而卫氏出身低微,怎么可能被视为"良人"。宫中人多半认为,康熙这是在用"良"字戏弄她的出身,将她比作一颗"瑕疵品"。
更为讽刺的是,康熙并未赐予卫氏任何实质性的封号。在宫中,只有马佳氏享有荣妃的尊号,其他皇子之母只能称为"某人氏"。所以卫氏只能被称为"良妃卫氏",而非更高一级的"良妃"。
就连卫氏生育子女的情况也极为稀少。胤禩之外,她只又生了一个早夭的小皇子。在当时的宫廷习俗中,生育传宗接代的儿子乃是妃嫔最大的本分。卫氏的这一状况无疑暴露了她在康熙心中的微不足道。
所以说,卫氏的封号不过是一声虚名而已,根本享受不到任何实际的宠爱。她短暂的"受宠"与其说是康熙的恩赐,不如说是个玩笑话。一切不过如白花般短暂绽放,旋即便要凋零。
四、一生命运多舛的根源
虽然卫氏终于获得了良妃的封号,但她的一生依旧颇为多舛。这其中有诸多根源,都与她那低微的出身分不开关系。
首先,出身辛者库的卫氏注定要承受旧有的羞辱与歧视。清朝时期的满洲八旗社会,对于出身贱籍者怀有根深蒂固的歧视与不屑。无论卫氏容颜何其出众,在宫中人的眼里,她始终只是个"辛者库出身的贱人"。
其次,康熙即位长达六十年之久,期间大大小小的宫斗事件不计其数。作为皇子胤禩的生母,卫氏很自然就卷入了这些内斗之中。与此同时,她那低贱的出身也成为了许多人攻击她的把柄和目标。
有宫人就这样在奏折中将她狠狠地羞辱了一番:"良妃卫氏辛者库出身,是赃妇,是贱种,生的儿子理应遭到责难。"面对如此难听的污蔑,卫氏却又能如何反驳?她的身世注定了她在宫廷上下人的眼里永远只是个可鄙可耻的"贱人"。
更残酷的是,就连康熙也公开将卫氏的儿子胤禩诽谤为"辛者库贱妇所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与侮蔑,不啻是诅咒。面对亲生父亲如此贬低自己,可以想见胤禩当年是多么的愤怒与无助。
而康熙之所以如此,其实也不无私心。他是为了给当年放荡不羁的胤禩声色钱财的行为正名,趁此机会把他批评训斥一番。而将矛头直接对准卫氏出身卑贱这一软肋,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
所以说,卫氏的卑微出身,成为了她一生无法摆脱的梦魇与枷锁。不仅生前承受各种羞辱与侮辱,就连死后也被贬低为"辛者库贱妇"。这注定了她一生的低微与多舛,实在是个令人扼腕的悲剧。
五、问题缘起于不合时宜的婚配
卫氏最大的不幸,其实还要追溯到她与胤禩那不合时宜的婚配之上。这一切的根源,源于当年康熙的一时兴起和糊涂决定。
事情还要追溯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那一年,康熙突然心血来潮,下旨将六岁的胤禩赐婚。新娘子就是才三岁的小宝宝卫氏。
这样的婚配无疑极为荒唐。两个人年龄相差太大,婚姻生活还未开始,胤禩便已是个当朝宠臣。更重要的是,尚未步入礼仪之门的小宝宝卫氏,也不过是出身贱籍的可怜虫而已。
所以这一婚配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当时满洲八旗内外,几乎无人不对此表示诧异和不解。康熙为何会做出如此糊涂的决定?很难不令人怀疑是否有什么隐情在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婚配的不合理之处越发凸显。十四岁那年,胤禩便入太子太师府中,成为著名读书人。可与他相伴的却还是那个出身贱籍的小老婆卫氏。
距离实在太过悬殊。胤禩的身份地位已经是名门权贵,而卫氏却还是那个被世人鄙视和轻视的"贱妇"。他们之间的巨大落差令宫中人无不耻笑,更有人在奏疏中狠狠地贬低了卫氏的身世。
面对这些,康熙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过他却迟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任由事态持续恶化下去。直到胤禩被诛杀后,康熙才将卫氏降为庶人,硬生生割断了他们之间的宗亲关系。
这无疑是对当年那桩不合时宜的婚姻的一种延续性惩罚。康熙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决定有多么荒谬和糊涂,却又不愿坦诚地承认错误,只好以这种方式了结这段令人不齿的关系。
总的来说,康熙对胤禩和卫氏那场不合理的婚姻并非无动于衷,相反他对此耿耿于怀了数十载。只不过他一味逃避问题,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这或许正是历史的某种无奈和讽刺。
相关问答
宫里的良妃怎么回事?
她是晴川爸爸的师妹,在一次意外中也是意外穿越过来的是老八的亲妈她是晴川爸爸的师妹,在一次意外中也是意外穿越过来的是老八的亲妈
良妃原著小说结局?
八阿哥为晴川准备了美丽的鲜花婚礼,两人在洒满鲜花的御花园中拜堂成亲,八阿哥终于补给了晴川一个温馨浪漫的婚礼。良妃已经准备好离开,临行前到皇上的上...
良妃为什么后悔救了云格格?
因为虽然那一瞬间她是救了云格格,但是却因此云格格消失了,不救,云格格只是死了,不会是不存在,连曾经拥有都没有。因为虽然那一瞬间她是救了云格格,但是却因此...
良妃为什么可以戴凤冠?
在清朝,只有皇后和贵妃可以戴凤冠,其他嫔妃只能戴翟冠。良妃是康熙帝的嫔妃,她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下皇八子胤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册为良...
宫锁心玉良妃结局?
良妃最后随着九星连珠回了现代。良妃为了找到能够穿越回现代的方法,每天晚上都到火场树旁,测试如何才能回到现代。而晴川也跟过来看热闹,不想被黑衣人打晕,...
宫锁心玉晴川怎么知道良妃也是现代人的?请告诉我!-懂得
在《宫锁心玉》第26集:良妃娘娘为了找到穿越回到现代的方法,每天晚上都到火场树旁测试如何才能回到现代。夜间晴川见到了穿着黑衣出去的良妃娘娘,她...
良妃是怎么知道晴川也是穿越过来的?
良妃知道晴川也是穿越过来的,是因为晴川在穿越后曾经救过良妃一命,而良妃本身就是一位穿越者,她通过一些细节和线索察觉到了晴川的不同寻常之处,最终确认了晴...
宫锁心玉结局是什么?他们回现代了吗?良妃是怎么回事也是穿越来的吗?
是啊,她在结局前就会现代了。晴川本来也要回去的,但她舍不得八阿哥,所以留下来了,良妃自己穿越会现代了,康熙是病死的。是晴川先发现良妃的,她有一次看见良...
古代嫔妃等级表-懂得
正一品良妃。淑妃。德妃。(各一名)正三品妃。嘉妃。月妃。(各一名)正四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容。(各一名)正五品:修仪、修姬、修媛、修荣。(各两...
电视剧《宫》里晴川的父亲的师妹苏锦良(良妃)最后是怎样将他们带回到现代的?
结局大致按历史的走向,雍正登基后百般刁难老八,晴川为救老八,答应留在老四身边,后来还是穿回了现代,老八跟老九最后被老四囚禁宗人府,在被押往宗人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