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鸡”余子明:从姜子牙到澄观大师,TVB黄金配角的经典角色盘点
人称“大眼鸡”,饰演过姜子牙、澄观大师和邹衍的TVB黄金配角——余子明
提起余子明这个名字,或许内地观众并不十分熟悉,但说到他塑造的经典角色,相信许多港剧迷都会印象深刻。他因在香港经典综艺节目《欢乐今宵》中饰演“大眼鸡”一角深入人心,成为港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而在内地,观众更熟知的是他在多部经典港剧中的精彩演绎。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余子明塑造的六大经典角色,感受这位金牌绿叶的演技魅力。
《鹿鼎记》陈小春版饰演澄观大师
陈小春版《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以其油腔滑调又不失机敏的市井气成为经典。剧中,康熙命韦小宝出家,赐法号“晦明”,与方丈同辈。余子明饰演的澄观大师,作为少林寺般若堂首座,一口一个“晦明师叔”,尽显呆萌与恭敬。当韦小宝请他传授武功时,他竟搬出少林武学典籍,一招招试验讲解,活脱脱一部行走的“少林武功百科全书”,令人忍俊不禁。
《封神榜》陈浩民版饰演姜子牙
姜子牙堪称余子明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早在1981年TVB版《封神榜》中,他便饰演过这一角色,再度演绎时更显驾轻就熟。剧中,他时常捋须沉思,将姜太公的睿智与沉稳诠释得淋漓尽致。尽管1990年大陆版《封神榜》中蓝天野饰演的姜子牙被誉为“最具神韵”,但余子明版本的慈眉善目与运筹帷幄,同样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倚天屠龙记》吴启华版饰演空见神僧
吴启华版《倚天屠龙记》中,余子明饰演的空见神僧,作为少林四大神僧之首,武功登峰造极,慈悲为怀。他因错收成昆为徒,又为化解谢逊戾气甘受一十三拳,最终圆寂。余子明以温润悲悯的气质,将角色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演绎得催人泪下,成为剧中的“白月光”式人物。
《寻秦记》饰演邹衍
在穿越剧鼻祖《寻秦记》中,余子明饰演的邹衍,是战国末期著名的阴阳家创始人,被誉为“谈天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过夜观天象证实项少龙的“穿越者”身份,成为项少龙与琴清的“神助攻”。余子明凭借儒雅博学的气质,将这位历史人物的智慧与神秘感完美融合。
《楚汉骄雄》饰演郦食其
《楚汉骄雄》中,余子明饰演刘邦谋士郦食其。此人以“狂生”著称,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投降,却因韩信争功而被烹杀。余子明将角色的狂傲与悲剧性演绎得入木三分,其博学不羁的形象与邹衍等角色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千人千面”的演技。
《西游记》陈浩民版饰演龟丞相九千岁
陈浩民版《西游记》中,余子明化身海底智者龟丞相九千岁,占卜神通广大,是击败神猴的“六大高手”之一。剧中他头戴官帽、手持玉笏的形象,既威严又不失诙谐,成为童年记忆中极具辨识度的角色。
作为TVB“甘草演员”的代表,余子明的演艺生涯横跨数十年,塑造了上百个经典角色。从仙风道骨的姜子牙到呆萌高僧澄观大师,从博学智者邹衍到悲情谋士郦食其,他用细腻的演技赋予每个角色灵魂。如今,这位“黄金配角”虽已淡出荧屏,但他留下的经典形象,仍是观众心中不可磨灭的港剧印记。
《中国无神论史》连载20——龟卜、筮占在汉代的继续衰落
编者按: 为宣传科学无神论,从9月10日起,我们将连载李申的专著《中国无神论史》。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转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无神论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反邪教协会副会长。

第五章 秦汉时代神人关系的新见与对旧神祇观念的否定
五、龟卜、筮占在汉代的继续衰落和其他占卜巫术的兴起
巫术在汉代的衰落,其重要标志,还有龟卜和筮占的衰落。
龟卜和占筮曾是箕子告诉周武王的“洪范九畴”之第七畴:“明用稽疑”。署名孔安国的传注,说明是“明用卜筮考疑之事”。所谓“洪范九畴”,是上帝赐予的治国大(洪)法(范)。这就说明龟卜占筮在古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龟卜和占筮相比,龟卜的地位更为重要。《左传》所记春秋时代的政事,有所谓“筮短龟长”之说。如果二者占得的结果不一样,应该服从龟卜。

然而从春秋后期开始,龟卜和占筮的地位高低就开始被破坏。晋献公要娶骊姬为妻。虽然卜人告诉他应该服从龟卜,但献公不听。愈到后来,不仅龟卜,筮占的地位也日益降低,以至出现孔子“不占而已”,荀子“善为易者不占”的言论。而且由于在解释用《易经》进行筮占过程中依据现实道理判断吉凶事例的众多,现实的道理逐渐上升为占卜吉凶的主要根据,单纯的有关吉凶祸福的占卜结果,其地位也就日益下降了。
秦朝焚书,因为《周易》是占卜之书,对政治不构成危害,所以被保留了下来。然而在有关秦汉的历史资料中,用占卜去决定政治大事的事件就很少了。其中一次重要的占卜,是汉文帝刘恒为代王时,朝廷使者来,让他进京做皇帝。他的臣子们两种意见,争论不休。于是求助于龟卜,得兆“大横”,卜者说,这是他要做皇帝了。他还是不放心,又派舅舅去京城联络,弄清是真,这才上路。这件事,被认为是汉代重视占卜的案例。
然而实际上,汉文帝这次占卜,仅仅是关系个人命运的问题,而且是经过群臣讨论,又经过实地考察,才最后做出的结论。占卜的结果,在这件事上,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此相反,用占卜决定军国大事,其失败的记录则见于汉武帝的诏令。
征和年间,也就是武帝晚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