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口音精神小伙救人事件:高个子民警用海姆立克法挽回生命**
“2个精神小伙、个子高高的、外地口音……”
近日,一则感人至深的救人故事在阿拉尔市流传,两位身着深色制服的高个子青年用专业急救技能挽救了一位老人的生命,他们的外地口音和挺身而出的果敢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阿拉尔监狱的接待室里,年过七旬的肖老太紧紧攥着一面锦旗,眼神中充满期待与感激。当佳木斯监狱外派民警杨德原、刘嘉程走进门时,她激动得双手紧紧扣住杨德原的手腕,声音带着哭腔却格外清晰:“可算找到你们了!你救了我老伴的命啊!”

↑肖老太和黑龙江省佳木斯监狱外派民警杨德原
时间拉回5月31日清晨,正值休息的民警杨德原、刘嘉程到阿拉尔市中心农贸市场采购端午食材。他们刚走到市场东门,突然听到急促的呼救声:“救命啊!救命啊!”两人循声狂奔,拨开围拢的人群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头一紧:一位老爷子身体前倾,脖子使劲往前伸,双手死死抓着自己的喉咙,脸憋得发紫,嘴唇已经泛出青黑,连站都站不稳了。身旁的肖老太一边哭着拍打老伴后背,一边向周围哀求,可围观者虽多,却都因不懂急救而束手无策。

↑阿拉尔市中心菜市场 图片来自:阿拉尔发布
“是气道梗阻!不能等!”杨德原立刻喊了一声。他快步绕到老爷子身后,双腿站稳如桩,双臂从老人腋下穿过,左手握拳,拇指顶住老人肚脐上方两指的位置,右手紧紧握住左拳——这是单位急救培训时反复练习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此刻成了救命的希望。“嘉程,帮我稳住他!”随着一声提醒,他开始用力向上冲击,“一下、两下、三下……”每一次冲击都凝聚着全身力气。杨德原能清晰感受到老人身体的僵硬,肖老太在一旁泣不成声:“医生还没来,你一定要挺住啊……”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随着“噗”的一声,一块拇指大的肉块被咳出,老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紫绀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终于能发出微弱的呼吸声。“活过来了!”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声。就在肖老太转身想道谢时,却发现两位救人者已经悄悄退出人群,默默离开了市场,连姓名都没留下。

↑阿拉尔市中心菜市场 图片来自:阿拉尔发布
“一定要找到他们!”这成了肖老太和老伴的执念。老爷子身体刚好些,就拉着肖老太每天去农贸市场东门转悠。“两个穿深色制服的小伙子,看着很精神,个子高高的,说话不是本地口音”,他们逢人就问,从卖菜的摊主到市场管理员,可大家要么没注意,要么只记得“好像是有人救人”,说不出更多信息。几天后,他们找到了当天出警的民警,民警安慰老人:“阿姨您放心,肯定能找到。”民警先后调取了市场周边的公共视频,可事发时人太多,只能看到两个模糊的背影。“2个精神小伙、会急救、个子高高的、外地口音……”在民警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这两位好心人——佳木斯监狱外派民警杨德原、刘嘉程。

↑杨德原
前几天,老两口专程来到阿拉尔监狱,见到杨德原、刘嘉程的那一刻,肖老太颤抖着展开锦旗哽咽地说道:“小伙子,多亏你了!要没有你……”杨德原看着锦旗,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时哪来得及想别的,就想着赶紧把人救回来,单位常教急救,没想到真能用上。”

↑民警刘嘉程
这场救援,从生死时速的几分钟,到跨越月余的寻找,再到锦旗相赠的这一刻,藏着太多温暖:有挺身而出的果敢,有知恩图报的执着。其实这座城市的温暖,从来都不是偶然,它藏在有人危难时的“我来”里,藏在受人恩惠后的“要找”里。就像这面锦旗,不仅是对救人者的感谢,更是对所有心怀善意、践行责任之人的礼赞——因为他们,“陌生”从未隔绝温暖,“平凡”总能孕育伟大。
黑龙江交通广播(记者:苏鑫、张敏)
来源: 黑龙江交通广播
一周文化讲座|你我皆是历史的现场

北京|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厚闲新书《胡同烟火》分享会
时间: 8月9日(周六)14:00-16:00
地点: 朝阳区广渠路66百环家园3号楼朝阳区图书馆内一层象外空间
嘉宾: 厚闲(画家)、琛瑶(图书编辑)
小红书人气绘画博主、畅销书《家在小院里》作者厚闲将带着她全新治愈系图文集《胡同烟火》做客朝图·象外空间。8月9日,她将与本书责编琛瑶一起细数岁月时光里的美好生活。

北京|隐入大理福尼亚——一个英国小伙的精神游牧史
时间: 8月9日(周六)14:00
地点: 朝阳区新源南路8号启皓大厦1层西门中信书店
嘉宾: 艾礼凯(作家、编辑)、杨大壹(播客主播)
英国小伙眼中,中国青年状态如何?英国青年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脱欧”这类大事件?“躺平”、“内卷”是全球议题吗?牛津高材生艾礼凯解锁新身份,8月9日,他将带着新书《大理一年》做客中信书店·启皓店,与播客《文化有限》主播杨大壹一起聊聊大理生活。

北京|《洗冤录:中国古代刑案故事集》新书沙龙
时间: 8月9日(周六)14:30-16:30
地点: 朝阳区西大望路21号合生汇购物中心2层中信书店
嘉宾: 郑小悠(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冕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地位尊贵的格格为何险遭毒杀,企图毒害她的究竟是什么人?乾隆帝为何对案件审理结果慎之又慎?刑部大门前的自杀者是何人?为何有人“心甘情愿”为了族人自杀?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郑小悠、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王冕森带领大家通过两个具体的、曲折的案件,解读清代的法律,揭示在《大清律例》的框架下,一个冤案要想得以昭雪,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北京|黑色浪潮:纳粹德国的兴起
时间: 8月9日(周六)14:30
地点: 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二楼建投书局
嘉宾: 李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潘采夫(作家、媒体人)
作为一个人口和资源中等规模的国家,而且刚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德国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恢复国力,并爆发出如此强的战斗力的?它是如何动员民众并聚集资源的?二战后,比起日本和意大利,德国人对纳粹历史和自身战争罪行的反思更为深刻。那么,战后德国人采取了哪些措施清除纳粹余毒?当下的德国是否还有纳粹的追随者?8月9日,“血与火的记忆——全球视野下的抗战与二战”系列讲座第二场活动,邀请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维、资深媒体人潘采夫,深入聊一聊“黑色浪潮”纳粹德国的兴起。

北京|《龙凤歌》里的生命律动——胡学文作品分享会
时间: 8月9日(周六)14:30
地点: 东城区板厂胡同12号卓尔书店
嘉宾: 李浩(小说家、评论家)、石一枫(小说家)、胡学文(作家)
长篇小说《龙凤歌》是作家胡学文继《有生》之后的又一力作。小说聚焦普通乡村百姓的日常图景,以马、朱两家几代人的命运流转为主线,细腻铺展了从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到现实巨变的新世纪里,豆庄各色人物的生命轨迹与心灵图谱。8月9日,胡学文将携《龙凤歌》来到北京,走进卓尔书店,与李浩、石一枫文学名家,从“生命律动”的细腻解读到 “复调叙事与中国寓言”的探讨,探寻这部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律动之美,以及创作过程中细腻而深刻的肌理脉络。

北京|青春的光明和暗影——《少年中国》新书分享会
时间: 8月9日(周六)15:00-17:00
地点: 朝阳区东坝镇半截塔路53号郎园Station(北京纺织仓库南门)D3-1座单向空间
嘉宾: 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讲席教授)、陈济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柏琳(作家)
自梁启超于时代危局提出,“少年中国”便成为民族新生、变革希望与无限未来的象征。然而,宋明炜在《少年中国》一书中,以其精深的文学史洞察力,引领我们穿透这理想化的光芒,凝视其下长久被忽视的暗影。8月9日,宋明炜与学者陈济舟、作家柏琳一起来到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店,与朋友们聊聊与青春有关的光明与暗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