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测试全攻略:科学流程与实战避坑指南
用户测试全攻略:科学流程与实战避坑指南
在互联网产品迭代的生命周期中,用户测试是验证产品价值、优化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然而多数团队在执行中常陷入流程混乱、结果无效的困境。本文系统拆解用户测试的标准化流程,提炼7大关键阶段的实操要点,助力产品团队高效落地测试项目,精准捕捉用户真实反馈。

提起用户测试,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们往往又爱又恨。它能直观暴露产品缺陷,却常因筹备仓促、执行潦草导致结果失真。现实场景中常见的窘境:测试方案还没定稿,开发突然说demo提前上线;费劲招募的用户已到场,交互稿却临时大改;测试结束整理录音时,才发现关键问题没追问……这些痛点背后,是缺乏系统化的流程管理。
本文基于10+个实战项目经验,梳理出从需求对接至报告输出的全流程操作手册。不同于理论派的方法论,这里更侧重可复用的执行细节,帮用户测试新手建立清晰的项目推进框架,避免90%的常见错误。
1、需求接收与精准对焦
线上需求文档常存在信息断层,产品一句"测测新版体验"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测试目标。建议主动发起三方会议,让产品、交互、用研坐到一起,用"5W1H"法则拆解需求本质。
详细了解测试目的和关键点,确定用户配比。 让交互工程师演示原型Demo(即使是Axure半成品),在操作流中标记核心任务节点——比如电商产品的"加入购物车-结算-支付"转化漏斗。同步明确用户画像细分:新用户/老用户比例、付费用户占比、不同地域用户分布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将直接影响招募策略。
了解demo的完成进度,相应确定具体测试时间。 开发排期的不确定性是用户测试的最大风险。建议设置三级缓冲机制:基础时间(交互稿定稿+3天)、风险时间(基础时间+20%冗余)、应急时间(风险时间后预留1天)。外部用户邀约需签订《测试确认函》,注明因demo延期导致的改期条款,避免法律纠纷。
2、测试方案的结构化设计
让交互稿帮助自己 当Demo尚未开发完成,交互稿就是最佳的测试剧本。用Figma或Sketch导出带交互逻辑的原型,按"首页-核心功能-设置页"的模块拆解,为每个页面设计3类问题:任务完成类(如"请找到收藏的商品")、认知理解类(如"这个图标代表什么功能")、情感偏好类(如"对当前界面的配色有什么感受")。
及时沟通 方案撰写中发现的交互逻辑矛盾,可能就是用户将遇到的障碍点。某次金融产品测试中,用研发现"赎回"按钮放在"我的资产"二级菜单,立即同步产品经理,最终在测试前调整为首页快捷入口,避免了大量用户流失风险。
核实确定方案 采用"3+1"评审机制:产品、交互、开发三方确认测试范围,法务审核隐私条款(尤其涉及用户数据采集时)。方案终稿需包含:测试背景、目标、对象、环境、流程、任务清单、指标定义(如完成率、错误率、满意度量表)、应急预案七大部分。
3、用户招募的高效执行策略
这是决定用户测试质量的关键环节,90%的无效测试源于用户样本偏差。以下是经过验证的招募方法论:
再次确定测试时间 方案评审后立即发送《测试时间确认表》给开发负责人,要求每日同步进度。曾有团队因轻信"明天能好"的口头承诺,导致10位外部用户白跑一趟,直接损失5000元误工费。
撰写招募文案 结构化招募信息包含:测试产品(模糊描述避免引导)、用户要求(如"近3个月有网购经历")、时间地点、报酬标准(建议高于市场价20%提升参与度)、报名方式。
详细列出测试安排的时间段 采用"1小时单元制":如09:00-10:00、10:30-11:30...让用户自主选择,同时在表格中标注"可协调"时段。某教育产品测试通过此方法,将用户到场率从65%提升至92%。优先人力、信息管理、行政等岗位同事 内部测试避免选择产品相关部门,他们的专业背景会掩盖真实用户的认知障碍。行政岗人员往往能提出最朴素的使用疑问,如"这个按钮字太小看不清"。制作简单的招募海报,并检查。 用Canva制作标准化海报:标题(加粗24号字)、核心信息(分点排列)、报名二维码(支持在线填表)。重点核对报酬金额、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曾出现将"100元"写成"1000元"导致招募失控的案例。多渠道投放招募海报 内部用户:企业微信全员群+部门公告栏+电梯海报;外部用户:精准QQ群(如"XX产品用户交流群")、朋友圈定向投放(设置年龄/地域标签)、专业招募平台(如Testin云测)。某社交产品通过豆瓣小组招募,3天获取200+有效报名,成本仅为传统渠道的1/3。
用户多了留到下次用 建立《用户资源池》Excel表,记录备选用户的:基本信息、产品使用习惯、可测试时间段、历史参与记录。当积累500+用户时,可实现72小时内完成紧急招募。
确保自己和用户能彼此联系上 采用"双保险通知":短信(含验证码)+企业微信/钉钉好友添加。测试前24小时发送《测试指南》,包含:交通路线(附实景照片)、携带物品(身份证/学生证)、注意事项(如禁止录音)。
第一个用户尽量安排公司内部同事 "热身测试"能暴露方案漏洞:某工具类产品内部测试时,发现任务描述过于专业("请进行OAuth授权"),立即修改为"请用微信登录",避免正式测试时用户理解障碍。
4、测试执行前的全面彩排
材料准备 《测试物料清单》需包含:纸质版《知情同意书》《任务指引卡》《SUS满意度量表》、电子设备(备用手机2台、充电宝3个)、环境布置(隔音棉、单向玻璃贴、温控设备)。外部用户建议准备:饮用水、小零食、纪念品(印有产品Logo的帆布袋)。
测试内容准备 主持人需完成"3轮走查":独立操作Demo完成所有任务(计时并记录错误)、模拟用户提问(预设10个最难回答的问题)、应对突发场景(如用户中途退出、设备死机)。
1)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所需测试的产品 开发提供的Demo常隐藏"后门操作",某次直播产品测试中,主持人不知道按"Ctrl+E"可切换画质,导致用户反复抱怨卡顿,直到技术支持到场才解决。
2)按照模块来列提纲 采用"MECE法则"划分测试模块:首页模块(加载速度、信息层级)、核心功能模块(任务完成路径)、边缘功能模块(设置、帮助中心)。每个模块设置权重值,便于后期量化分析。
3)根据任务演练提纲 找同事扮演"极端用户":故意不按指引操作、频繁打断提问、表达负面情绪。通过压力测试,提升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相关人员通知 发送《观测试邀请》给产品、交互、开发负责人,明确观察纪律:禁止现场打断用户、禁止做出引导性评价、所有反馈记录在《观察员记录表》。建议设置"反馈收集区",测试间隙集中讨论。
5、正式测试的精细化管控
主持人需要注意的点:
划分我们和产品的关系。开场话术模板:"我们是独立的用户体验研究团队,今天测试的产品尚在优化阶段,您的任何真实感受对我们都非常重要。请放心,测试结果仅用于产品改进,不会关联您的个人评价。"强调测试的是产品,而不是用户。用"这个界面可能存在设计问题"替代"您操作错了",保护用户试错勇气。某次母婴产品测试中,通过正向话术引导,使老年用户错误率反馈提升40%。注意访谈技巧。采用"漏斗式提问":从开放问题("对这个功能有什么看法")到聚焦问题("为什么觉得支付流程复杂")再到细节问题("具体哪个步骤让您犹豫")。尽可能深入的去挖掘用户的需求。当用户说"这个按钮不好找",要追问:"您预期它会在什么位置?""之前使用类似产品时是怎样的?""如果要给这个按钮起名字,您觉得叫什么合适?"给其他在场的同时发言的机会。设置"黄金3分钟"环节:每个用户测试结束前,主持人询问观察员:"是否有需要补充的问题?"曾有开发工程师在此环节提出的技术实现疑问,直接推动了交互逻辑的重构。记得量表评分和报酬签收。采用"双确认"机制:用户填写量表后,主持人当场复核完整性;报酬发放需用户签署《收据》,注明"测试劳务报酬,无其他争议"。记录人员需要注意的点:
仔细观察用户行为并记录。使用"行为-言语-情绪"三维记录法:如"用户点击'提交'按钮(行为),说'怎么没反应'(言语),皱眉并反复点击(情绪)"。按照模块记录。采用Excel实时记录,列标题为:用户ID、模块、任务编号、开始时间、完成时间、错误类型(操作错误/认知错误)、用户反馈、观察员备注。查漏补缺。建立"问题速记表",当发现主持人遗漏预设问题时,通过纸条(非电子设备)提醒,避免打断测试流程。6、测试收尾的价值最大化
欢送用户。采用"3分钟送别仪式":赠送纪念品、口头感谢、收集即时反馈("今天的测试体验如何")。外部用户建议安排专车接送,提升品牌好感度。
测试后及时讨论。这个是重点! 实施"15-30-60"讨论法则:用户离开后15分钟内汇总初步发现,30分钟内确定必须修复的紧急问题,60分钟内输出《测试快报》。某电商平台通过此机制,在测试当天就修复了支付接口Bug,避免上线后造成的订单流失。
有效达成共识,确定解决方案。使用"问题优先级矩阵":横轴为影响范围(用户量),纵轴为严重程度(是否阻断流程),快速定位P0级问题(如注册失败)。体现敏捷优势。建立"测试-修复-再测试"闭环,对关键问题安排2-3名补充用户验证修复效果。某次社交产品通过边测边改,将核心功能完成率从68%提升至91%。帮助优化访谈提纲,和测试用户安排。根据首轮测试结果,调整后续用户配比:若发现老年用户理解困难,立即增加该群体样本量。事后帮助我们自己快速撰写方案。讨论中录制语音备忘录,标记关键问题的用户原话(如"这按钮像广告不敢点"),作为报告中的有力论据。再次感谢用户。测试全部结束后,向所有参与者发送《感谢信》+测试成果简报(脱敏版),提升用户忠诚度。
7、测试报告的商业价值转化
针对不同大小项目的用户测试,在完成报告撰写过程中有两种具体方式:
小测试项目简单快速撰写报告。采用"一页纸报告"格式:顶部放置3个核心发现(如"70%用户找不到退款入口"),中部列出5个优先级问题及解决方案,底部附关键用户语录和行为数据图表。某工具类产品通过这种轻量化报告,使研发团队采纳率提升至85%。
大测试项目每天总结并反馈主要问题。建立《测试日报》机制:包含当日测试用户画像、关键指标对比(与前日/基准值)、问题趋势图、明日测试重点。某金融APP通过持续14天的日报跟踪,成功将新用户留存率提升23%。
本文作者@朱丹丹,由@用盐有点咸(微信公众号:用盐有点咸)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用户测试二三事:用户测试流程及注意要点】王思聪陪练666元?电竞陪练的另类人生

“如果觉得兄弟游戏玩得不错的话,明天订单接着走起!”3月1日,27岁的老猫微笑着向客人告了别,狠狠地伸了个懒腰。连续4个小时的陪练,让他累并快乐着,“今天赚到400元,月入万元不是梦。”
电竞行业的火爆推动着玩家数量的激增。而为了提升技术、体验游戏快感,他们习惯于寻找高手共同游戏,电竞游戏陪练应运而生。
据第三方平台七麦数据统计,最近一年时间里,知名游戏陪练平台比心陪练在iOS端的下载量达到1370万。而伴伴、捞月狗等游戏陪练平台的下载量也达到70万至100万不等。据比心平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平台认证游戏陪练人员为277万人,约有129万人通过游戏陪练获得收入。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陪练经历的老猫,最近订单数量激增。“受疫情影响,年轻人都只能宅在家里玩游戏,一方面让更多玩家了解到陪练的乐趣,另一方面也间接推动行业加速发展。”老猫说。
黑白颠倒的生活
“疫情这段时间订单量确实有所增多。”3月4日,老猫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游戏成为年轻人宅在家里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也间接拉动了陪练订单的增多。“但和此前主要以英雄联盟、绝地求生等电脑端游戏陪练不同,这段时间订单更集中在手游端上,也和年轻人无法去网咖玩游戏有一定关系。”
2月25日,桃花娘起床时已经快下午两点了。
作为比心平台的知名陪练,昨晚她接了6个陪练单子。最后一单结束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退出游戏后,她习惯性翻了翻粉丝发来的私信,同时接了几个预约的新订单。上床睡觉时,已过凌晨三点。
“我的工作就是在线上陪客人玩游戏和聊天,让他觉得游戏氛围不那么沉闷。”桃花娘说。
早在魔兽争霸、CS火爆网络的年代,新手玩家为了提升技术、体验游戏快感,就已经习惯于寻找高手共同游戏,电竞游戏陪练应运而生。而近年来随着游戏逐渐被主流认可,电竞陪练行业也通过平台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得以爆发式发展。
上海的初春,气温转暖,但仍有丝丝寒冷。桃花娘搓了搓手,窝进沙发上掏出手机登录进平台,开始逐一回复起粉丝的留言。
通常下午没有工作安排的话,桃花娘会陪粉丝聊到5点多钟。结束后,她则在线上电台进行直播,和更多的网友互动。
电台是比心陪练平台下的一个栏目。大多陪练都会选择在没有接单的时候在此和粉丝互动。对他们来说,这既能加强粉丝的忠诚度,也有助于更多人认识自己。
这是2015年进入这个行业以来,桃花娘一直保持的习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