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传闻与“标签”,走进真实的**凉山**
揭开传闻与“标签”,走进真实的**凉山**
认识**大凉山**,并非一件易事。说她美丽、富饶,说她贫穷、落后,似乎都对。
四川省西昌市邛海边,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矗立有一座巨大的雕塑,姑且把雕塑叫《绳索》。
雕塑前一块石碑上刻着4句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代。”艺术家的设计和4句注释,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位于西昌市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的大型雕塑。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说起**大凉山**,知道的人应该不少。在人类学家眼里,她曾经是人类保存最完整的奴隶社会活化石;在文化学者眼里,她是拥有上千年璀璨文明的神秘之地。
喜欢旅游的人,对**大凉山**更熟悉。在他们眼中,**凉山**有热情奔放的**彝族火把节**,有美丽的**邛海**、仙境般的**螺髻山**、浪漫的**泸沽湖**,还有名列“世界十大大峡谷”深度之首的**大渡河大峡谷**,更有令国人自豪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但对那些不熟悉**大凉山**的人来说,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中常见的“**悬崖村**”“人畜共居”“吸毒”“辍学儿童”等标签,共同构成了一个极端落后的印象。
拨云见日,让我们走进真实的**凉山**。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正在建设家乡的当地群众奋力抬电线杆,向山顶的二坪村攀登。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悬崖村**”到底有多少?
传闻:说起**大凉山**就想到“**悬崖村**”
实情:“悬”不“悬”没有界定标准
这是一道选择题。回答“有”或“没有”,似乎都正确,也都不正确。
先说说“有”的正确性。
四川盆地周边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不仅是“蜀道难”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四川四大连片贫困地区。
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分布着大量的高寒山村(媒体又称“**悬崖村**”),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这些高山村在媒体报道中,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云朵上的村庄”“高山贫困村”“绝对贫困村”“极端贫困村”等。
近两年,媒体集中报道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勒尔村,并形象地称它为“**悬崖村**”。
一段时间里,一说到“**悬崖村**”,人们自然想到昭觉县的这个村;一说起**大凉山**,人们习惯性地联想到“**悬崖村**”。
从新版汉语词典和字典的文字解释看,似乎说“**悬崖村**”也有点靠谱。近两年,**大凉山**昭觉县、长江三峡、太行山等媒体报道过的村,的确又高又陡,符合“悬崖”这一词义,称“**悬崖村**”也不算错。
由于悬崖没有高低标准。在中国西部、中部的大山区,这样的高山**悬崖村**更不少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悬崖村**很多,**大凉山**的**悬崖村**也很多。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高山上的二坪村学生悬崖上攀登钢梯。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再说“没有”的正确性。
没想到的是,尽管各地都承认有高山村,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各地山区县采访高山村时,除了昭觉县承认这个“**悬崖村**”外,各地均异口同声否认:“我们这里没有**悬崖村**。”
因为媒体集中报道过的昭觉县“**悬崖村**”,提高了阿土勒尔村的知名度,带来了社会和政府的大投入,好处多多。而其他地方之所以一概拒绝承认,因为“**悬崖村**”成了负面、落后的代名词。
**凉山州**交通系统一位干部说:“什么叫悬崖?没有标准,也不是交通术语。”
“**悬崖村**是个特例,是媒体加工的特例。四川有多少**悬崖村**?没有数据,因为没有对悬崖和**悬崖村**的界定。”四川省公路局几位专家明确指出。
其实,不管叫“高山中”还是“悬崖中”,它们就在那里。从**精准脱贫**角度讲,它们不仅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也是基层干部签下“军令状”必须限期攻克的“堡垒”。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四川基层干部认为,是否叫“**悬崖村**”不可怕,关键是要战胜“思想上的悬崖”,消除等靠要思想。只要打破畏难情绪,就能攻克“堡垒”,实现**精准脱贫**。

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群众全部住上新房。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人畜共居”咋回事?
传闻:门前一堆粪;墙上不开窗
实情:落后的居住习惯已基本绝迹
“门前一堆粪”“人畜共居”“墙上不开窗”,这曾经是**大凉山**高寒山区群众上千年的居住习惯,也曾是**大凉山区**给外界最直观的第一感受。
但现在可以肯定地说,经过这一轮**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这种落后的居住习惯已基本绝迹。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探究“人畜共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绝对不能简单地用**彝族**群众素质低来片面解释。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乌尼乌且曾告诉记者:“关于人畜共居,是为了安全,是迫于无奈,是出于习惯。奴隶主把奴隶与牛羊关在一起,也是为了保护财产。”“过去不开窗户,很简单,高山上要避寒,没有玻璃,哪能开窗?”
“混居有历史原因,在高山上住一起可防冻,防盗。”**凉山州**民宗委一位干部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过去搞移民搬迁、“三房”建设,乃至这几年搞的**彝家新寨**、**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都是为了解决人畜混居问题。
**彝族**学者阿古扎摩撰文指出,**彝族**本来就是一个游牧民族,**彝族**人称自己的财产为“直渣”,意为钱粮,“直”主要指马、牛、羊、猪、鸡。“因此在修建住房的时候,就统一把牲畜圈和居住房合为一体,以便于住守和管理,并非不讲卫生。”
追赶现代文明,**凉山**人一直在努力。

2018年1月,美姑县依果觉乡古拖村,已有三分之二的群众住上了新房。图为古拖一角。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首要的有效办法就是住房改房。州扶贫办原副主任胥国荣曾告诉记者,1982年,一位中央领导来**凉山**后,首次开始了住房改造。1993年,另一位中央领导视察后,首次提出“人畜分开”等基本标准,连续搞了7年的住房改造。从2003年至2008年的三房改造扶贫工程,累计改了8.5万户。从2009年开始,有14万多户列入了“三房改造”计划。
尽管这几次的标准都太低,但却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
经过多轮**扶贫攻坚**,加上本轮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和“**易地扶贫搬迁**”措施,**凉山彝族**群众已经同步跨上了**脱贫奔康**的快车。
根据记者这几年的实地调研,说“人畜共居”在**大凉山区**已基本绝迹,并不过分。完全可以相信,到2020年,彻底告别“人畜共居”绝对有把握。

这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镇铜厂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7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洗洗手”也叫革命?
传闻:“**凉山**老百姓有很多陋习”
实情:**精准扶贫**已精准到生活细节
没错,同**大凉山**高寒山区的“住房改造”一样,这也是一场革命。这是中国在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减贫运动,也是最精准的扶贫措施。
有了好的住房,才能具备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物质条件。
**凉山**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南有金沙江,北有大渡河,从东到西是一条条高高的大山。山水阻隔,加上历代战乱、家支争斗、民族隔阂,**大凉山**就是这样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极端封闭社会。
1956年1月,老红军、副州长王海民在**凉山州**第一次劳动人民代表会议上,举铁锤砸锁链,象征**凉山民主改革**正式开始。
50余万奴隶(其中锅庄奴隶近6万人)得到解放,100%的翻身奴隶和80%以上的劳动人民拥有了土地、房屋、牛羊等生产生活资料,掌握了自己的命运。1958年3月,**民主改革**取得胜利,标志着**凉山奴隶制社会**的终结。
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夜翻身,昔日的农奴“当家做主”,并不代表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
**彝族**学者巴且日火撰文指出:**彝族人**“一步跨千年”的结果是,还未能完全舍弃旧传统文化的行囊,行走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大道上难免有“踉跄”感。

2009年,美姑县依果觉乡古拖村支书曲比作曲的住房,图为女主人克惹曲直在院内门口。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彝族**资深学者马尔子等撰文指出:“民改时**彝族**人口达100万,如此之多,但没有自己的集市贸易……无城无市(封闭)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引导**彝人**从贫困走向贫困……这就是历史上覆盖**凉山彝族**整体贫困的帽子。”
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扶贫,部分群众解决了低标准的“酸菜土豆”型温饱。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畜混居现象依然存在。省民委一位干部说:“老百姓有很多陋习,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如不洗脸、不洗手。”
1997年,国家民委一位副主任实地察看后评价:“这是原始贫困。”
1989年,记者遍访**大凉山**,仍然是极端贫困。美姑县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目前已在寄宿制学校中推广三洗,即洗手、洗脸、洗脚。但都比较困难。”
而“不洗手、不洗脸”与其说是“落后习惯”,毋宁说是生活条件极端落后中慢慢形成的。
**凉山州彝族**学者罗洪兹格曾撰文指出:“饮用的水不是坑积水、就是到几里外去背的水。用水难、饮水难,迫使村民难以讲究个人、家庭、环境卫生,因此,贫困和疾病相依相伴。”
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本轮**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中,**凉山州**把**扶贫攻坚**的部分内容形象化为“三建四改五洗”。“三建”即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四改”即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五洗”即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州内有的单位还称这是“四改革命”“五洗运动”。
这一次是现代意义上的一步跨千年,真的是在拼命补千百年来欠下的课。**凉山州**把“五洗”作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内容,说明“**精准扶贫**”已“精准”到细节上。

2017年4月13日,工人在加固通往**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尔村的钢梯。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辍学儿童”有那么多吗?
传闻:**凉山**“辍学儿童”很多
实情:已经没有因贫辍学现象
答案很简单:过去很多,现在已经没有了。
有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