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观影热潮来袭 **消费市场**焕发新活力
暑期观影热 消费显活力

今年6月,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市各区40余家展映影院、200余家公映影院,联动全市核心及重点商圈,打造“看电影+吃喝玩乐”周边消费生态圈。图为市民在上海市虹口区乍浦路风貌影视街一家商户消费,凭上海国际电影节票根可享受相应折扣优惠。新华社记者 王 翔摄
这个暑期,消费市场活力十足。近期,多地电影院再次出现排队观影的热闹景象。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75亿元。丰富多元的题材、精良用心的制作,让今年的暑期档电影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题材百花齐放
作为全年周期最长的电影档期,今年暑期档开启前,已引发各方关注。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今年暑期档众多中外影片接连上映。国产影片方面,暑期档影片涵盖历史、悬疑、动作、喜剧、动画等多个类型,满足观众多元化观影需求。
影片《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全国上映以来,持续领跑暑期档票房榜。该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故事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
人民网转载评论介绍这部影片:“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部讲述那段历史里一个小角落、几个普通人的影片《南京照相馆》来到观众面前。1937年,南京沦陷,一名年轻的中国邮差,阴差阳错地为日军摄影记者洗印照片;透过后者的相机,他看到了当时的人间地狱景象,并以生命为代价,保留下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忆。”评论文章写道:“如果说,影片里冲洗照片的血色‘暗房’象征着历史的沉痛章节,那么,影片本身就可看作是中国对待历史与文明态度的一次‘显影’。《南京照相馆》以一次向死而生的叙事,书写了整个中华民族艰难新生中的历史一页。在重温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庄正氛围中,它适时出现,在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维度上,为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做出了新的探索。”
许多观看过该影片的网友在网上留言,分享观后感。“影片体现出主创团队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希望这样优秀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多。”“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能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更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光明网转载评论称,暑期档市场热度显著回升,形成“百花齐放”格局,为暑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放眼暑期档电影,题材广度与主题深度都多有突破。例如,围绕抗日战争展开讲述的历史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等,以真实事件为依托,立足扎实叙事、彰显明确立场、激荡爱国情怀,从不同视角展现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又如,动画续作《罗小黑战记2》用柔和的色彩和温暖的笔触,带领观众踏上冒险之旅,收获成长感悟;《长安的荔枝》用一颗荔枝撬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倔强与奋斗,引起观众共鸣……”文章指出:“题材丰富的电影都因融入了对社会生活的观察,闪耀着人性光辉。这也是我国电影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多元化发展的具体展现。”
创新模式不断
暑期档电影热映的同时,各类观影方式、影片周边产品也在不断创新,拓展了相关文娱消费的边界,为暑期档观影增添新意。
人民网报道,影片《南京照相馆》取景地之一上海影视乐园大戏院,日前升级焕新成为全国首家“实景商业院线影院”。据悉,《南京照相馆》片中约七成镜头在上海影视乐园里置景拍摄。如今,这些场景面向普通观众开放。为实现对历史场景的严谨复原,影片片方组建了近500人置景团队,耗时3个月,在2.5万平方米空间内精雕细琢,最终将历史档案中的照片与图纸一一转化为镜头里的真实场景。实景影院开放后,观众可在观影后走入1∶1复刻的南京街区片场,获得“实景观影+沉浸体验+主题游园”的全新体验。
1905电影网报道,《长安的荔枝》上映期间,在多地影院推出了颇有趣味的“特殊场”。比如“C味安荔”场次,会在影厅入口摆放荔枝香味剂,“当银幕出现荔枝镜头,香气与画面呼应,仿佛置身岭南荔枝林,为观影增添独特氛围”。《长安的荔枝》部分特殊场还会飘洒“木棉花雨”,复现电影中“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场景。
电影《长安的荔枝》还联合众多商家推出联名荔枝冰淇淋、荔枝文创玩偶等周边产品。这些产品在影城、机场、书店以及线上社交媒体发售,满足了影迷的情感消费需求。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四川省遂宁市万达影城推出主题海报等兑换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琳琅满目的文创周边,成为吸引客流、提升热度的主角。“新片上映首周,观众凭票根即可兑换主题海报、卡片、钥匙扣等文创周边,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分享欲,形成二次传播。”万达影城经理万琼说。
光明网转载文章认为,文旅场景的重构与影视IP的联名,能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空间,让“电影+文旅”模式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助推取景地旅游热度飙升。比如电影《东极岛》定档,引发“探岛热潮”,带火了民宿夜市、海岛体验等项目。此外,“暑期档电影要想更火热,还需要更多创新的方法”。比如,景区、高铁站、酒店、交通枢纽等地标,都可以成为展现暑期档电影魅力的舞台。根据电影中的元素开发的各类商品,如食品、服饰、文创、家居用品、图书音像制品等,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活动,举办快闪店、主题展览等,可以进一步扩展电影的知名度,让粉丝感受到“可参与”和“被回应”。
多项举措惠民
暑期档日渐火热,各地也借机推出多项举措力推文娱消费升温。
央视网报道,为进一步促进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在浙江省,凭借一张电影票根,游客就能享受景区、餐饮、住宿等多重优惠。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小莲庄景区的文创店内,手持电影票根的游客不仅可以免费入园,还能在古镇文创店、特色商铺兑换多种福利。“我本来是带孩子看电影,看完了以后就想随便逛逛,没想到这两张电影票还能变成通行证。进来以后,还能换一个文创雪糕打卡,感觉这场旅行特别有性价比。”游客王女士说。
新华网报道,日前,北京市启动“看电影,爱生活——2025北京仲夏电影嘉年华”系列活动。活动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暑期档是全年时间最长的电影档期,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本届电影嘉年华投入1000万元惠民补贴,通过猫眼平台发放观影优惠券;联动全市30个商圈,深化“票根经济”实现消费互惠;联合美团发放约25万份66元优惠券包,总价值约1500万元;推广多样化的观影体验,并组织全市各地区开展富有创意的露天放映活动。据介绍,今年暑期,北京海淀区将组建“电影消费联盟”,拓展“电影+亲子”“电影+运动”新场景,并开展露天电影放映与特色市集活动,激活夜间消费。北京通州区暑期推出的20余场影院联动消费活动及光影夏令营等特色优惠,预计将惠及70万人次。
荔枝新闻报道,7月18日至12月31日期间,江苏省将发放3000万元电影消费券,为影迷带来福利。本次发放的电影消费券分为“大众观影消费券”“学生暑期观影消费券”“文体联动消费券”三种。活动期间,每位用户每月可各领取1次优惠券,在江苏省内电影院使用。今年以来,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会同省财政厅已经开展了多轮全省电影惠民消费活动,有效激活全省电影消费,助力电影市场繁荣。(李 贞)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因潜水捞鱼被困水下溶洞5天5夜,男子发声:获救前分不清白天黑夜,靠喝水维生
近日,湘西永顺县王先生因潜水捞鱼被困水下溶洞五天五夜,经多方援助后奇迹生还。
7月24日下午,他刚露出河面,就激动地握着拳头,挥舞手臂,岸上传来一阵欢呼。
据潇湘晨报,王先生于7月20日凌晨3时许失联,其下水时携带氧气瓶,此后当地县城警方、救援队持续搜寻,并联系了广西百色特警协助搜救。经过2个多小时的搜寻,救援人员在水中洞穴一气室内找到了王先生,他身体状态良好。
7月26日,九派新闻在医院见到了王先生,“他们(百色特警)是比较厉害的,带我出去的时候,我看那水(能见度)只有50公分,模模糊糊的。”他说自己身体还未完全恢复,比较虚弱,脚上有擦伤,仍需住院治疗。
【1】凌晨失联
王先生失踪的地方在湘西永顺县列夕村,村子依山而建,猛洞河穿梭在两山之间。从列夕村出发,沿着山路蜿蜒而下,来到码头,这里是村里人消暑玩乐的地方,夏日傍晚,一些村民带着孩子下河游泳。
“现在水位比较高,靠近岸边的地方有十几米深,再往里可能有30米。”一位村民说,多年前,村里通往城镇的公路还未修通,村民常乘船外出,“从这里开船到芙蓉镇,大概要1个小时。”
现在,河里也有船,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休闲。船夫刘振(化名)已头发花白,年轻时在佛山闯荡,这几年才回到村里,“我没事了就开船去钓鱼,能钓一天,有时候晚上就睡船上。”
他说,河里什么鱼都有,也不缺几十斤的大鱼。
据媒体报道,王先生的一位亲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天王先生和朋友到猛洞捞鱼,没想到潜入水中没多久,就被困溶洞。
王先生被困的地方离列夕村码头有一段距离,开船过去需要十几分钟。夏天水位高,洞口早已被淹没。“现在洞口离水面大概有18米到20米,没下雨之前,水位低,是可以看到洞口的,洞里有好大的风。”刘振说,从洞口往里走,洞深快200米,但少有人进去。
王先生失踪后,刘振也参与了寻找,开着船找了几天未果,“我几乎都没有休息。”那些天,河上来了许多人,行着许多船,但都没有收获。
【2】被困于洞内气室中
24日中午1点半,由梁良带队,来自百色的11名警察加入搜救队伍。
“在我们来之前,当地政府、公安,还有社会的救援力量已经把附近的河段,用声呐、水下机器人等设备(寻找),也派了一些潜水员下去,但没有任何发现,所以他们判断这个人可能进洞里了,因为当地没有开展洞穴救援的能力,才叫我们过来。”梁良说。
这是一支拥有丰富水下救援经验的队伍。据央视新闻,今年2月,百色警察成功救援两名水下失联的科考人员,完成了中国首例洞穴潜水救援。
相比于2月份针对两位科考队员的救援,“两个地方的不同点是,广西两位科考队员被困的地方是地下河的源头,而这次是河道里面的一个洞穴,会比较深,这个洞穴我们也没有探完,只是对里面的洞室进行了摸排。”闫明说。
最初,有两名潜水队员下水探测,进入洞中后发现能见度很低,“洞里的水是下雨之后倒灌进去的,很浑浊,水中有很多很细小的灰尘,像黄泥水一样,能见度差很难找到方向。”梁良说。
潜水队员在洞内探了70米左右,排查了4个气室后返回水面。闫明和刘承志作为第二组潜水员下水,在水下待了约70分钟,走到洞内80米处,在第5个气室,发现了王先生。
王先生被困的地方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洞室,最低的地方有2米,最高有5米多,宽2米,长度大概有10米。洞室内没有平坦的地面,王先生坐在一个小坑里,弓着腰,紧贴着墙壁,双腿也贴在石头上,以防掉进水里。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灯光,我还在怀疑是不是队友,游进去看时才确认是被困群众。”闫明说,当时王先生看到了水下的灯光,才冒险下水,用灯光提醒。
“他看到我的时候非常激动,一直说‘恩人’。”王先生告诉闫明,他潜水时迷失了方向,就找到一个气室休息,观察周边后没有找到出去的办法,便关闭了手电洞保存光源,待在那里等待救援。
“不管是气室还是水下,都是漆黑的,人对光源非常敏感。”闫明说。
梁良介绍,这次获救的王先生和上次获救的科考队员的共同点是,靠喝水为生,且对光线敏感,“上次的科考队员也是看到了手电筒的光才下水求救的。”
【3】靠喝水为生,分不清白天黑夜
发现王先生后,闫明返回水面汇报,刘承志留在洞内陪伴。
“他说话非常急促,我刚开始以为他太激动了,缓了两三秒后我才想到洞内的氧气应该快消耗完了。”刘承志说。
刘承志带了两个气瓶,自己使用的这瓶只剩下50%,他把那瓶完整的气瓶给了王先生。“接下来的问题是,我要用剩余的50% 的气游出来,我不能在洞穴里待太久,这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我不敢上水(上到洞室内),这个动作耗氧量更大,我只能在水下等待队友回来。”
王先生在医院里告诉九派新闻,救援人员找到他时,他自己的气瓶里只剩4%的量,刘承志把气瓶给他后,为了保存氧气,他吸了一段时间便不再使用。
王先生说,在洞里的5天,他靠喝水维持生命,“也不敢多喝,就抿一口。”水下很黑,分不清白天黑夜,累了会睡一会儿,但他有求生的欲望,很难有长时间睡眠。
“人在长期紧绷的状态下,撑到极限会眯一下子,但会很警觉,有点气泡声、水滴声就会立马惊醒。”刘承志说。

列夕村码头。图/九派新闻
闫明升到水面,打了一个手势,向其他队员说:“找到了,还活着。”岸上沸腾起来。
“我很高兴,但很快冷静下来。”梁良说,“见到他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想如何把他安全带出来。”闫明带着一瓶新的氧气返回洞穴后,第三组救援队员下水,将王先生成功救出。
现场视频显示,王先生被救出后,双脚泡得发白,腿伤有淤青,但精神状态良好。
7月26日,王先生说,他有潜水经验,最深时潜到40多米,平时会在较浅的河里自己玩一玩。
晚上,王先生躺在病床上,说话声音很小,没有力气,家人围坐在床边。“现在还没有恢复,每天要输液,出院的时间也没有确定。我们也不希望过多打扰,身体要紧。”王先生的母亲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