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之翼(0.1折每日送3000) 战鼓之翼(0.1折每日送3000)

中国“巨石阵”之谜:史前石棚隐藏的先民信仰与文明密码

中国“巨石阵”之谜:史前石棚隐藏的先民信仰与文明密码

当《冰河世纪》中那只执着的松鼠意外撞出地表奇观时,人们总会联想到现实中那些散布全球的巨石文明。从复活节岛的巨型石像到英国巨石阵,这些史前遗迹始终牵动着世人对远古智慧的遐想。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同样留存着震撼人心的史前石棚遗址,尤以辽南地区最为集中,它们如同沉默的史诗,诉说着华夏先民的宇宙观与精神世界。

一、辽南石棚:凝固时光的史前建筑奇迹

石棚在历史长河中有着诸多称谓:汉代因其形似帝王礼帽称"冠石",民间依传说呼为"姑嫂石",学界根据功能推测命名"支石墓"。但其核心构造始终如一——以三至四块立石为柱,承托巨大顶盖石板,整体呈房屋状,堪称史前人类的"巨石房屋"。这种建筑形式并非中国独有,在丹麦的沼泽、法国的平原、埃及的沙漠都曾发现类似遗迹,但辽南石棚以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独步亚洲。

考古发现显示,辽南石棚主要构建于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按规模可分为三级:大型石棚高逾2米,顶石长宽达4米,加工精细,多独立矗立山巅;中型石棚高约1.5米,顶石尺寸稍逊;小型石棚高仅1米,工艺相对粗糙。最大的石棚山石棚顶盖重达60吨,需动用数百人力协作搬运,其建造技术在当时堪称奇迹。《三国志》曾记载"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证实汉代人已关注这些远古遗迹。

爱尔兰克莱尔郡石棚

金代文人王寂在《鸭江行部志》中惊叹石棚"端平莹滑,状如棋局,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之"。这种对超自然力量的联想,催生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姑嫂石"故事讲述善良小姑与贪心嫂子的不同结局,三仙女比赛建棚的神话则暗合朝鲜半岛"天神遗桌"、欧洲"巨人之石"的跨文明叙事。这些传说共同指向古人对巨石建筑的敬畏,也为现代考古留下了文化解码的线索。

辽宁鞍山海城析木城石棚

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辽南石棚的建造者可能是古代东夷族分支东北夷,遗址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与粗砂陶器,与貊族文化特征高度吻合。目前辽南已发现百余座石棚,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棚遗址群。令人惋惜的是,部分石棚因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濒临倒塌,亟待系统性保护。

被当作庙宇的石棚山石棚

破坏较为严重的石棚

二、巨石崇拜的文明共鸣:石棚功能的三重猜想

面对这些重达数十吨的史前巨石建筑,现代人总会追问:先民为何耗费巨大人力建造它们?如同复活节岛石像与英国巨石阵的谜题,辽南石棚的功能同样引发学界热烈探讨。当原始人类面对雷电水火等自然伟力时,逐渐产生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而石头的永恒特质使其成为连接天地的神圣媒介——女娲炼石补天、石敢当镇宅安邦的传说,皆折射出华夏文明对石头的原始崇拜

复活节岛石像

基于考古发现与民族学资料,学者们提出三大假说:其一,祭祀场所说认为石棚是先民沟通天地的神圣空间,顶盖与立石的组合可能暗含天文历法知识,如同简化版巨石阵;其二,议事中心说推测这些宏伟建筑是部族联盟集会、颁布法令的权威象征,类似后世的宗族祠堂;其三,墓葬遗存说则依据部分遗址出土的人骨残片,认为石棚可能是贵族的丧葬纪念碑,周边小型石棚构成等级分明的史前墓葬群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功能并非相互排斥。正如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的巨石头像既象征首领权威也用于祖先崇拜,辽南石棚可能兼具多重社会功能。大型石棚的居高临下与精细加工,暗示其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地位;而中小型石棚的集群分布,则可能对应不同家族或等级的使用需求。尽管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墓葬遗存,但石棚作为史前社会权力与信仰的物化象征,已是学界共识。

影视剧中的禹

从全球视野看,巨石文明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欧洲的支石墓、朝鲜半岛的" dolmen "、非洲的石圈建筑,都反映了史前人类对永恒的追求与对宇宙的探索。辽南石棚作为东亚巨石文化的重要分支,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提供了破解华夏先民精神世界的钥匙。当我们触摸这些历经五千年风雨的巨石,仿佛能听见远古先民通过石头传递的文明密码——对生命的敬畏,对永恒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墨西哥塔巴斯科石头雕像

文史君说

石棚如同凝固的史诗,以其沉默的存在见证着文明的更迭。这些史前巨石建筑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奇迹,更是原始信仰的物化载体。当我们用现代科技分析石棚的石料来源、加工工艺与空间布局时,实则是在与先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考古发现是触摸历史的唯一途径,而辽南石棚正是打开东北亚史前文明的一把关键钥匙。

参考文献

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庄鸿雁、张碧波:《从中国的石棚到欧洲的巨石阵——灵石崇拜文化探秘》,《学理论》2009年第20期。

范恩实:《辽东石棚渊源研究》,《北方文物》2010年第1期。

邵蕊:《试论浙江石棚墓的起源》,《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汤隆皓:《辽东半岛石棚墓与大石盖墓的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唐建:《辽南石棚:史前文明的神秘遗存》,《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3日第10版。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向海图强春潮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心人民海军建设发展纪实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题:向海图强春潮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心人民海军建设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李学勇、李宣良、梅常伟 解放军报记者陈国全

2008年3月28日,海军某潜艇部队组织多艘潜艇进行编队航渡训练(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王松岐 摄)

人民海军向前进,光辉航程党指引。

70年浴血荣光,70年砥砺奋进。人民海军自1949年4月23日诞生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经发展成为五大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战略性军种。

2002年,执行环球航行任务的青岛舰官兵在大西洋上抛撒漂流瓶寄托美好祝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王松岐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发出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号召,对人民海军寄予厚望、深情关怀,作出一系列事关人民海军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人民海军迎来了建设发展的新机遇,开启了历史性跨越的新航程。

高瞻远瞩绘蓝图 领航千帆向大洋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这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间,世界列强共计470多次从海上入侵中国。

"没有海军,就无法保卫我们的海防。"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目光投向海洋,就加强海防、建设海军展开艰辛探索。

1949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提出建立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的任务。

同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诞生。8月28日,毛泽东为华东军区海军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2年11月17日,毛泽东作出关于有步骤地建设强大海军的重要指示。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首次视察海军部队,乘军舰航行4天3夜,给"长江""洛阳""南昌""黄河""广州"5艘军舰题词,都是同样的内容:"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9年,毛泽东毅然决定:"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沿着开国领袖描绘的宏伟蓝图,人民海军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壮阔征程。

发表评论